对生猪养殖来说,既要保供给又要保环境,?#19994;?#36825;样一个平衡点是可行的。
2.3亿公斤肉、8000万公斤禽蛋、1亿公斤牛奶,这是我国每天消耗的肉蛋奶数量,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40年前?#31185;?#35777;才能买到肉的日子。然而,肉蛋奶?#30142;?#26159;凭空而来的,要靠发展养殖业来实现。现代畜牧业的功能是既保供给又保生态。因此,既要倡导生猪养殖绿色发展、生态优先,又要警惕一些地区妖魔化养猪业的倾向,“只想吃肉不想养猪”,打着环保的旗号搞“去畜化”。
生态环保是畜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,也是现代养猪业要着力解决的问题。以前农民既种地又养猪,养猪肥田、种养循环,环保压力较小。随着养殖专业化和规模扩大,种?#30149;?#20859;殖主体分离,环境压力随之而来。据测算,我国生猪粪便每年产生量超过6亿吨,占畜牧业总量的三?#31181;?#19968;。实?#20013;?#31165;养殖与环境容量相匹配已成为行业共识。
2015年以来,各地对环保日益重视,生猪养殖面临前所未?#26800;南?#20859;禁养措施。此后仅两年间,全国生猪因限养禁养减少3600万头,约占存栏量的8%。由于养殖业不产生税收,对吸纳就业作用小,不仅会给地方增加疫病防控压力,还?#21152;?#22303;地,因此不少地方存在“去畜化”倾向,“只想吃肉不想养猪”,?#25105;?#25193;大禁养限养范围。?#26800;?#22320;方甚至提出打造无猪县、无猪乡的目标。“在哪儿养”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难题。
总体看,限养禁养是必要的,也是法律要求。划定限养禁养区,目的是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、风景名胜区、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,优化畜禽养殖产业布局、保障生态环境安全。但限养禁养也要依法进行,国家法律法规之外的其他规章和文件不得作为禁养区划定依据。针对一些地方对环保政策的片面理解、不当执行,不?#20204;埃?#29983;态环境部、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,要求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,坚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禁养规定。
“垃圾是放错?#35828;?#26041;的资源”,畜禽粪污也是如此。一边是畜禽养殖中的粪污排放污染环境,一边是耕地有机质不断流失、农村缺乏清洁能源。这一多一少之间,正是畜牧业绿色发展的“钥匙”。近年来,国家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,2018年生猪养殖规模比重为49.1%,较2003年提高了38.5个百分点。同?#20445;?#20892;业农村部门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,突出重点水网地区和主产区,整县推进粪便综合利用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,做大生猪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。业内普遍认为,在可养区,生猪养殖的污染总体已在法律规定范围内。退一步说,即使一些猪场有污染,也要积极寻求治理之道,在粪污处理上想办法,而不是简单扒了猪圈。
对生猪养殖来说,既要保供给又要保环境,?#19994;?#36825;样一个平衡点是可行的。合理安排养殖用地,为?#25351;?#29983;猪生产创造空间,既是眼下之?#20445;?#26356;是长远之计。要鼓励通过资源环境补偿、跨区合作养殖等方式,形?#19978;?#21306;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,?#32654;?#30334;姓有肉吃,让养殖户?#26143;?#25379;。
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猪业分会官方微信(caaapig)

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?#25170;?#26435;,请作品的作者尽快与我们联系。电话:010-88388699 转 信息部。
版权?#20820;?#36131;声明
|